《新课程怎样教》读后感
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的变革,它需要一批有正确教育思想,改革意识和专业化知识的教师来执行。《新课程怎样教》这本书对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探索的尝试与对策等问题进行全面解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以下是一些读书所得:
一、 教学不仅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交流,充满着“变数”。我们不能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抑制学生的想法,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发生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原来的方案,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生成。教师们总是担心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弄得不好收场,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充分预设。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让学生的“节外生枝”也变得精彩。
二、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被定位于“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跟着自己的教案走,将学生的活动限制在预定的轨道中。教师应组织好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合作,平等的对话,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如果这个结论是学生通过记忆和背诵取得的,那么它的价值是有限的,如果是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选择、比较、分析、概括等活动获得的,那这个结论是多样的,丰富的。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体现。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探究体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和失败,但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这种成长的经历和体验能使一个人的能力、智慧、性格、习惯逐步走向成熟。
四、 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
传统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教学生读书,写作,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解题的机器,不教学生如何快乐的生活。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显现教学内容中的教育成分,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道德行为表现。伴随着知识的获得,学生应该越来越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有同情心。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读后感
1。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非官方当代史专著。作者为学风严谨的历史家,据事言理,以分析性论述方式展开。对于思考1927年以来中共党内斗争问题,极有价值。另有阅读札记,辑录其中的精华。此处仅从宏观上,记下读后感想。
2。通过整风以毛氏的面貌改造中共,实现大统一,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步调一致、纪律严明,增加了在党争中取得胜利的因素。国民党的失败,内部不统一是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基础,吸收斯大林主义,从意识形态到组织模式,建立起中共专制主义的体制。1949年以后,把这种体制推广到整个国家,27年一系列的灾难由此而生。拿抗日来说,王明、周恩来、共产国际的统一战线方针,以抗日为最高原则;毛的“独立自主”,以逐鹿为最高原则。前者有利于民族解放,及以后的两党联合,却成了错误路线。毛若尊重共产国际的意见,与王明为代表的国际派合作共事,中共就可能是另一种体制。然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不然他就不是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都不放在眼里的毛氏了。可见专制主义,与暴力夺权有不解之缘。
3。1949年以后一系列的艰难曲折包括文革为什么会发生?看历史就知道了。历次运动中毛氏的18般武艺,延安时代就都练就了。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看他们的历史,就更能读懂他们的后来。
4。毛氏真不愧是一个大谋略家。他为霸权而统筹兼顾、精心策划、胸有成竹、步步进逼,谁也不是对手。中共从延安时代起,就堕落成为个人野心家手中的工具。实际存在两个中共,对广大干部和党员来说,他们是为革命、为人民解放的,可惜被毛利用了。
5。现代革命史或中共党史,人为编造的谎言太多了。
6。中共党内的专制体制具有国内外的历史的根源,是几十年形成的。而且牵涉到一大批高级干部的既得利益。因此,党内民主,实现起来就特别难。而国内的政治改革,却又需要从最容易的党内民主做起。可见政治改革有多难了。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412/12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