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培养思维逻辑的起步书:本书生硬的给出了3种最基本的逻辑模式,这只能用来分析最最简单的事情。对于稍微复杂的系统,比如一个系统内如果包括正反馈、负反馈,单靠这本书提供的逻辑就束手无策了,这就需要在这本书的基础上看一些系统动力学的书比如《第五项修炼》。
如何用实体实现金字塔结构:我倒是推荐看一些“思维脑图”方面的书,也有一些很好的实体的实现方法:
一张大的白纸/一块大黑板
脑图软件(比如mindmanager);
这本书本身就不是很有逻辑:我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四个部分(写作、思考、解决问题、演示)之间还可以用金字塔原理再进行组织并重新排序,所有这四项活动的基础是思考,解决问题只是思考的一种应用而已。写作和演示都属于沟通,其中写作属于异步沟通,演示属于当面沟通。所以要是我写这本书就会按顺序分为两大部分:独立思考-互动沟通;
这本书里举的都是商业性的例子,自己不是很感兴趣。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
这两天读了金字塔原理。
书中给于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思路,有些是我们也平时能想到的,它只是归纳了一下,系统地按一定的思路书面形式,写出来了而已。但是,确实给予了我不少启迪。
书中写道,写/说序言的思路是,背景、冲突、疑问、答疑。我们平时学英语的时候,会经常听到老师,让我们学英语的思路是,注意but, however等等。我想这个观点是跟书中的观点是相通的。
思考问题要从空间、时间、重要性方面考虑。逻辑顺序是归纳、演绎的顺序。打开餐巾纸上写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大同小意。只是水平方向描述得多,垂直方向上分析得少。这样会让人感觉轻松一些。
解决问题要通过逻辑树来解决问题。我看我公司Kadir或其他人,也是主张这一观点的,一下子,尽量把事情弄得考虑全面。这样的话,收集信息的环节,他是不乐意做的人。也就是领导的思路。我觉得迷惑,所有的领导应大部分时间花在这些总结或归纳性的工作吗?我得跟着他们来,毕竟他们的经验比我多。
还有问题的切入点,目的1和目的2的差异,作什么?是否得做?怎么做最好?有没有备选或改进方案?
是非问题找出最佳方案,我想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试试。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301/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