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繁星有感
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神往,于是,带着一份少年特有的懵懂与痴狂,随风读起了这"零碎的思想"。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WwW.330011.COM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爱的代名词,通过冰心我读懂了母爱。
此时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
读《繁星·春水》有感
读《繁星·春水》有感600字
如果问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那莫过于纯洁的母爱!对此,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也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繁星·春水》。
记得在冰心写的《繁星·春水》中曾经有这样的一首小诗: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
虽然这小诗只有三十来个字,但却深深地体会出母爱是多么的博大无边!不是吗?当我们烦恼、痛苦、伤心、悲哀的时候,除了能投入妈妈的怀抱中哭,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来,让我们去享受别人的爱护;妈妈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辛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妈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总是支持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当我们摔倒了流血,最痛的不是我们,是妈妈的心;当我们不听话,妈妈动手打我们,最痛的同样是妈妈,正所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可是,当妈妈帮我们补衣服刺到手指,妈妈仍然会觉得开心,因为如果她的痛能够换来我们的快乐,就算是痛不欲生,对于妈妈来说也是值得的。这使我想起一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
妈妈对我们所付出的实在太多了,而这是我们做子女的一生也没办法报答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妈妈真的真的是世界上最最最最伟大的人,而这怎么可以用三言两语表达出来呢?在这个地球里,每个人只有一个亲妈妈,我们必须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中为妈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妈妈生日的时候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唱出《世上只有妈妈好》,就这么简单,妈妈也会觉的心满意足!
繁星读后感
繁星读后感700字
自从我前几天把冰心奶奶的《繁星》认真的看完以后,总会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和感触,就如同一滴滴清泉敲击着我的心,“嘀咚嘀咚嘀咚……”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是啊,生命真的也只是这般的一瞥么?生命就如同涓涓小溪,匆匆流过,当你还来不及回头凝视时,它早已悄悄汇入死亡的海洋,生命的短暂,如此如此……
我至今仍记得,躺在病床上的外婆是那般的无神!那枯干的嘴唇,吐出的几乎无声响的“孙女”是她声嘶力竭喊出了的;那抚摸着我的粗糙的手是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抬起来的;而那种晶莹的液体,却是不费一丝一毫,就这样静静流淌下来的……
如今,外婆也如冰心奶奶笔下的娇花一般,在我心中撒得落红满地,花谢了,就再也不会……
我曾问过自己,我为外婆做了什么?是生硬的一句“外婆”?还是在她
流泪时递上的一张纸巾?
或许,生命就真的只是这般的一瞥罢了……那个想要抚顺外婆银丝的冲动,在我羞涩地将手停在空中,知道放下的那一刻,也跟这消逝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我也只能心生遗憾,叹息落花的短暂……
人们总说,时间还有很多,可是一年只有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五十二万五千六百秒,三千一百五十三万六千秒……仅此而已,回头望去,自己又度过了多少年,多少天,多少分,多少秒呢?
人生如落花,也就不过是这么般的一瞥罢了。有些人,错过了就不会再来;有些事,发生了就不会重演……
唉,生命啊,为什么就没有人去珍惜你呢?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212/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