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一场电影 昨天晚上,爸爸带我去北大理教117教室观看了一场《周恩来外交风云录》的纪录片,该片表现了周恩来伟大的外交思想和人格魅力。有一次,他到非洲的一个国家去访问,在群众的欢迎集会上,突然间,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动,只见雨越下越大,台下的群众都纷纷打起了雨伞。大雨倾盆而下,可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却纹丝不动地站在主席台上,深情地注视着台下的群众。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坏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但被总理婉言谢绝了。台下的群众看到这种情景,十分感动,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欢呼声。这件事情充分体现出了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电影中还有这样一个镜头:七十年代初,“两弹一星”发射成功后,美国总统尼克松率团访华,美国客人刚走进外宾接待厅,其中的一位客人(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就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但又马上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因为他看到毛泽东和周恩来都还没有入座。这段小插曲体现了美国客人对中国领导人的尊重,但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也就是说,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处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并且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全世界的国家。(完)
(此文是在爸爸指导下完成)
爱国电影《地道战》观后感
那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抗日战争影片《地道战》。当那“地道战,嘿!地道战……”这首结束曲响起的时候,我不禁再一次回荡在那战火纷飞的时代――
在冀中平原上活跃着一支毛主席领导的敌后游击队,他们在根据地领导着广大农民群众,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利用地下巷道巧妙地利用有限而又低劣的战斗武器――红缨枪、铁锹、锄头、火铳把用大炮、机抢武装着的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那些地下巷道真是神通广大、神出鬼没,你看这头连着东家,那头连着西家;那一个个的“烟盖”的作用更大了,当发现敌人往地道里放毒烟时,地道盖子一下子全都盖上了,敌人放了烟也是白放的,丝毫伤不到里面的群众,而且那些烟还会自动往回倒流,从而让敌人自讨苦吃。地道的作用并不只有这一些,它还具有战斗力呢?你睢,若是哪个地道被敌人发现了,那它就变成了敌人的坟墓――敌人一进入地道,不是掉到深深的水坑被淹死,就是摔落到插满锋利竹签的土坑被刺死,或是被埋伏在旁洞的游击队员杀死,那个场面真是让人好开心。
如果说万里长城是古代人民留给后人的琦丽的瑰宝,那么我们可以说冀中平原下那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地下巷道就是我们抗日战争时期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最有力的见证。它们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敌后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辛劳的结果。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一锹一锹地挖,一担担地挑,一寸一寸地推进,硬是在地下创下了如此宏伟的抗敌工程,这不得不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们明知强敌当道,明白敌人装备精良,但他们却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力量给敌人予以迎头痛击。
闭目反思,在当今各种物资充沛、设备齐全的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里,我们的国家面对周边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我们的民族又该怎样面对着世界烈强的窥觑?钩鱼岛的纷争、台海的风云无一不在警示着我们的国人绝不能安于现状,而要像冀中平原根据地的群众们那样居安思危,要不断增强国力,加强国防力量,绝不能让历史重演,要让我们的祖国矗立在世界之巅。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生活在这和平的时代,沐浴着美好的时光,但我们也同样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耻辱,我们要以光烈为榜样,增强知识,学好本领,才能真真正正地挑起建设祖国的大梁,才能把我们的中华民族那不屈不挠的勤劳的民族精神再次发扬光大,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昌盛强大。
回想起《地道战》中的一幕幕,再联想现在的国际风云,我觉得自己的担子好重好重……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212/1990.html